《风土记》记载:“仲夏端午。原文http://www.xbxys.com/端者,初也。” “端”字有“初始”的意思,“端五”就是“端午”。 端午节,农历五月初五,正是万物昌盛的好时节:葵榴斗艳,栀艾争香,仲夏和风,百舸争流。 五月五,过端午。 农历的五月初五,是端午节。阅读xbxys.com端,开端、初始之意;午,古代以地支纪月,正月建寅,顺而推之,五月为午,因此又有午月之说。端午二字,最早出现在晋代的《风土记》中,但其习俗却早已有之,汉代时已作为节日,唐以前常用的名称是“五月五日”,唐以后,端午便取代“五月五日”等别称,『小百姓养生网』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。 端午节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民间四大传统节日,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。 这个节日,肩负着历史的厚重,带着一脸沧桑,走过2000多年飘摇的风雨,依然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,它蕴含的文化智慧仍然启示着今天的我们。 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,还体现着千百年来,中国人对亲情的浓浓牵挂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。 每当到了端午节,阅读xbxys.com悬艾叶、挂菖蒲、佩香包、喝雄黄酒、系五色丝,就成了顺天应时的传统习俗。而吃粽子、赛龙舟,则带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。 一粽尝来千古事。吃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早已存在。浓浓的粽香裹着暖暖的亲情。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你知道吗?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有趣的习俗。 吃粽子 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,称为“角黍”。 其实端午节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感恩的祭祀,粽子是丰收的黍子做成的贡品,在人类享用之前,先抛入山上、江中,版权http://www.xbxys.com/请大自然享用,而纪念屈原仍然是后来才有的说法。 粽子,古人常用菰叶包裹糯米、大米制作而成。菰叶象征着阴气,米象征着阳气,粽子就形象地表达了阴阳交感的时令特征。 吃粽子的最初含义是感谢大自然的赐予,黍子的丰收提供了粮食。有了粮食才能养育人类,才有人类的繁衍生息。 再加上后来的屈原的爱国精神,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情怀。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,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,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。版权xbxys.com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。 赛龙舟 赛龙舟亦是如此。古人认为天地交会、阴阳相合之时会有龙降临人间,群龙追逐嬉戏,人间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因此人们用赛龙舟的方式来模拟这种情形。 悬艾 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在端午节,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,据说能杀百毒。所以在端午节时,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,在小孩的耳朵、鼻子、脑门、手腕、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,据说,推荐http://www.xbxys.com/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、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蜘蛛等不上身。 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五月五日,以五彩丝系臂,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命辟兵缯,一名五色缕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”。 责任编辑: |
通过键盘前后键←→可实现翻页阅读
|